在青岛地铁15号线一期土建二标段二工区沟岔站的建设工地上,有这样一支主体结构模板班组,他们以精湛的技艺、严谨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地铁建设的征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凝聚匠心,锚定攻坚方向
随着青岛地铁15号线沟岔站主体结构工程启动,张玉德迅速集结同乡组建模板班组。作为建筑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张玉德深知模板工程是车站主体结构的“骨骼”,其精度与稳固性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他第一时间召开动员大会,明确“毫米级精度、零缺陷安装”的质量目标,将团队协作与安全施工纳入班组文化,为后续攻坚作战树立行动纲领。
技术革新,突破施工瓶颈
面对地铁三期工程饰面高性能混凝土的严格要求,班组开启技术攻坚之路。在施工缝清理环节,传统鼓风机难以触及狭窄部位,张玉德带领团队创造性地加装延长橡胶管,使清理死角无处遁形;雨后止水胶条粘贴难题前,他们打破常规,将胶条转移至模板预粘,并采用10cm槽钢加固板缝,配合底部双重支撑体系,彻底解决漏浆与错台顽疾。
从制定模板拼接的毫米级操作标准,到建立实时监测调整机制,班组通过标准化流程将平整度、垂直度误差控制在极致。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施工效率,更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协同作战,彰显团队力量
模板施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团队协作的高度依赖。张玉德通过每日班组晨会会实现任务、技术、安全“三交底”,构建起分工明确、协同紧密的作业体系:木工精准拼装加固,质检员全程质量追踪,安全员动态风险管控。
在侧墙模板安装的攻坚战役中,狭窄作业空间成为拦路虎。班组成员自发形成“吊装指挥-底部定位-顶部校准”三维协作网,有人在高空引导模板精准就位,有人俯身进行底部加固,有人反复校准垂直度。凭借默契配合,他们仅用常规工期的70%便完成高难度施工任务,确保工程节点如期推进。
安全管理:警钟长鸣,守护生命防线
“安全是施工生命线”成为班组全员的行动准则。他们构建起“制度+培训+排查”的立体安全管理体系:制定涵盖12个作业场景的安全规程,每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实战能力,建立“日巡查、周排查、月总结”的隐患治理机制。
针对新入场工人,班组推行“导师带徒+现场实训”双轨制培训,将安全操作规程转化为可视化教学。施工期间累计开展安全培训32场,排查整改隐患47项,实现“零事故、零伤害”的安全生产目标。
在施工过程中,安全始终是班组的首要任务。班组深知,安全不仅是对自身的负责,更是对家庭、对企业的负责。
为此,班组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了成员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活动,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设备进行逐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积极开展风险识别活动,不定期对班组成员进行周风险清单管控培训。
班组加强对新工人的安全培训和现场指导,确保每个人都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杜绝了类似安全隐患的再次发生。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班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实现了安全事故零发生的良好记录,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质量把控: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工程
为实现“一次成优”的质量追求,班组建立“三检+验收”质量管控体系:自检环节要求工人对照标准逐项核查,互检阶段实行工序交接互查,专检由质量员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复核。混凝土浇筑期间,成员们24小时轮班值守,实时监测模板受力变形,及时调整加固参数。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班组成员们更是严阵以待,密切关注模板的受力变形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加固,确保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和牢固为车站主体结构的高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沟岔站主体结构的逐渐成型,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青岛地铁将协同各参建单位持续深化班组建设与保障赋能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推动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
新宝配资.配资查询114.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