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的土地上,藏着好几块属于上海的 "小天地"。白茅岭有 42.5 平方公里,练江牧场 2.9 平方公里,这些地方的居民拿着以 310230 开头的上海身份证,可开口说的却是皖南方言,是不是很有意思?这些飞地就像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预演,默默见证着沪皖两地的深厚渊源。
1956 年,白茅岭农场建立,最初是劳改基地,后来成为监狱,如今则是上海重要的食品基地。它位于宣城郎溪和广德的交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为上海供应了大量的蔬菜、粮食等农产品,是上海 "菜篮子工程" 的重要锚点。上海人餐桌上的新鲜蔬菜,说不定就有来自白茅岭农场的呢。
军天湖农场的事也很丰富。1962 年,它从福建迁至宣城的宣州寒亭镇和杨柳镇交界,一开始是成分改造营,后来成为司法监狱,现在则转型为生态农场。这里不仅是长三角司法协作的样本,还在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上走出了自己的路,为区域协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山茶林场位于黄山市核心风景区,曾经是知青垦荒点,当年许多上海知青来到这里,挥洒青春汗水,种下茶树。如今,它变成了劳模疗养院,每年都有不少上海的劳模来到这里疗养。黄山的美景加上知青文化,让这里成为沪皖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接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歙县练江畔,新安江支流旁,练江牧场静静伫立。1966 年,这里引入了 200 头上海奶牛,从此开启了为上海供应鲜奶的历史。60 年来,练江牧场的鲜奶从未间断地运往上海,成为上海鲜奶供应链的前哨。那一杯杯香浓的牛奶,承载着的是两地多年的默契与合作。
飞地居民的身份证 310230 开头,这小小的身份证背后,是特殊的户籍政策。以前,飞地由上海司法局管理,后来管控权移交给了光明集团等企业,这种管理嬗变体现了两地在制度上的紧密联系。户籍政策让飞地居民在社保、教育等方面享受上海的待遇,却又生活在安徽的土地上,这种独特的制度安排,是沪皖协作的重要基石。
从供给侧看,练江牧场 60 年如一日供应上海鲜奶,白茅岭农场为上海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这些飞地成为上海稳定的后方供给基地。从需求侧来说,黄山茶林场转型高端疗养院,满足了上海人对高品质疗养服务的需求,是消费升级的体现。两地在经济上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你需要的,我能提供;我发展的,你能支持。
在沪语中,白茅岭曾经是家长吓唬孩子的 "厉害角色",如今却成为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而 "安徽小上海" 的称号,背后是知青们的集体记忆,他们在这里生活、工作,把上海的文化和安徽的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这些情感纽带,让飞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两地人民心中共同的记忆符号,成为连接沪皖的情感桥梁。
曾经的监狱农场,如今迎来了新的机遇。军天湖农场正在进行生态研学基地的改造,让曾经的历史包袱变成了宝贵的资产。黄山茶林场每年接待上海劳模年均 3000 人次,通过转型,它不仅发挥了自身的生态优势,还为劳模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基础层面,宣城提供土地资源,上海输出管理标准,像光明集团在飞地的管理模式,就是两地协同的典范。在升级层面,飞地有望成为沪皖产业协作试验区,比如在茶林场建立茶产业研发中心,利用上海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安徽的茶叶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户籍互通在飞地进行先行实践,让户籍制度不再成为阻碍两地人才流动的障碍。宣城到上海的高铁开通,大大提升了四大飞地物资运输的效率,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政策的突破和基建的完善,为飞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让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更加坚实。
这些飞地,曾经是上海的 "后勤保障卫士",如今正逐渐升级为 "制度创新沙盒"。它们见证了沪皖两地从历史到现在的紧密联系,也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期待着,这些飞地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建立沪皖飞地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事。在土地确权与区域协同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让长三角的发展更加紧密、更加和谐。你对这些飞地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新宝配资.配资查询114.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